原力學堂
-
- 臺東農改場辦理原民作物保種課程 傳承部落農業文化
-
為提升原鄉部落傳統作物種原保存及繁殖技術,建立自主保種能力,農業部臺東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臺東農改場)於本(113)年9月11日(星期三),假長光部落文化健康站辦理「農業行動學堂-原民作物保種及繁殖技術講習」,提升部落傳統作物保種與繁殖技術,俾利產業永續經營。
臺東農改場盧副場長柏松表示,長光部落多為阿美族人,具備悠久的農業智慧與野菜採集文化,並融入於相關釀造、飲食等生活面向。惟受到近年氣候變遷及部落人口外移影響,以往常用之野菜與酒麴植物,正面臨耕作或採集知識流失困境,希望藉由本次課程可讓族人學習作物保種與繁殖技術,俾利部落農耕智慧傳承。
本次課程介紹臺東農改場研發之保種工具組於野菜採集時之應用,並帶領族人學習植物扦插及播種實作,掌握繁殖要領,瞭解作物種原保存及提高存活率技巧,讓部落傳統農業文化能世代延續。
臺東農改場盧柏松副場長主持開訓
臺東農改場陳敬文助理研究員介紹保種工具組應用
作物扦插及播種繁殖實作情形
部落族人上課時認真聽講
-
- 臺東農改場於東河鄉辦理「找回原力部落行動學堂」 開發原民蔬菜新價值 提升創意料理新風味
-
為提升部落族人特色食材多元應用知識,有助於部落飲食文化推廣與發展,農業部臺東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臺東農改場)於本(113)年8月2日,前往東河鄉泰源村辦理「113年找回原力部落行動學堂」,課程內容包括創意風味餐料理及原味餐盒製作,本次講習會共吸引35位學員熱情參與。
臺東農改場指出,原鄉部落具有優越的天然環境與潛力發展作物,東河鄉泰源村居民多為阿美族人,不僅具備悠久的傳統野菜採集知能,近年臺東農改場技轉輔導在地業者,投入原民蔬菜-翼豆之量產與推廣,並已取得有機認證,為部落發展而努力。臺東農改場表示,期望學員能以部落傳統作物為食材,開發具特色之原鄉創意料理,藉由提升東河鄉農特產應用知能,豐富農遊體驗的飲食內容,拓展部落產業六級化發展潛能。
本次課程內容安排創意風味餐料理技巧及原味餐盒示範交流,透過太麻里鄉公所郭秋孜老師現場示範與解說,有利於加速應用所學。最後安排農業張老師提供現場學員諮詢相關農業經營上的問題。相信藉由實務操演與經驗交流,能提升族人六級產業知能,為臺東原鄉物產加值,活絡部落產業。
盧柏松副場長開訓致詞歡迎學員
郭秋孜老師介紹部落傳統食材及料理技巧
郭秋孜老師示範原味料理烹煮技巧
農業張老師蘇德銓博士於現場提供諮詢輔導服務
學員品嘗美味的原民蔬菜料理並進行交流討論
-
- 技術強化傳承 創意提升價值 臺東農改場於東河鄉辦理「找回原力部落行動學堂」
-
為提升部落族人原民蔬菜栽培技術,並傳授農遊體驗規劃技巧,促進部落朝產業六級化發展,農業部臺東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臺東農改場)於本(113)年7月23日,前往東河鄉辦理「113年找回原力部落行動學堂」,課程內容著重原民蔬菜栽培與保種技術實務操作,並分享農遊體驗規劃技巧及案例,本次講習會共吸引35位學員熱情參與。
臺東農改場表示,東河鄉泰源村居民多為阿美族人,具備悠久的野菜採集傳統記憶,近年亦有在地業者投入野菜文化的蒐集、記錄與推廣,然受氣候變遷劇烈影響,部分作物採集不易;而臺東農改場曾於103年進入泰源地區進行農村文化與景觀特色資源盤點,認為當地十分適合朝向農村產業鄉村旅遊規劃有機農業及休閒農業發展。本次課程協助導入保種技術,使部落傳統文化得以延續,另藉由農遊體驗規劃技巧及案例分享,向農民深入淺出說明如何運用創意活化農村元素,提升體驗價值。藉由提升東河鄉農特產與農遊體驗的品質,帶動鄉內農業發展。
本次依循部落需求,課程內容安排以一級生產與三級農遊為主軸,透過案例分享與實作練習,有利於加速應用所學。相信經由知識傳遞與實務操演,能提升族人六級產業知能,為活絡部落產業注入新能量。
陳場長信言開訓致詞歡迎學員
薛副研究員銘童講授原民蔬菜栽培與保種技術實務操作
楊主任素幸分享農遊體驗規劃技巧及案例
參與學員認真上課情形
-
- 臺東農改場於蘭嶼鄉辦理「找回原力部落行動學堂」 導入省工栽培技術 推動有機友善耕作制度
-
為提升部落族人農業生產技能,促進部落發展相關特色農業,農業部臺東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臺東農改場)於本(113)年6月21日,前往蘭嶼鄉辦理「113年找回原力部落行動學堂」,課程內容著重雜糧作物栽培技術及小米省工機械介紹與示範,另宣導有機驗證及友善耕作制度,協助部落族人學習提升栽培技術,鼓勵取得有機驗證及通過友善審認,永續生產部落特色作物,本次講習會共吸引15位學員熱情參與。
臺東農改場本年度規劃之「找回原力部落行動學堂」系列課程,包括原民蔬菜及酒麴作物栽培與保種、雜糧作物栽培管理、香草植物多元應用、小米省工機械介紹與示範、農業體驗規劃技巧、特色食材多元應用知識等單元,藉以創造部落多元經濟收益。臺東農改場表示,蘭嶼鄉主要種植小米、芋頭與甘薯等作物,配合當地農民所需,本次課程內容在於強化離島雜糧作物栽種技術並穩定產量,導入機械化省力之耕作方式朝經濟量產栽培模式,並提升蘭嶼鄉農特產品質,帶動鄉內農業發展。
本次課程搭配活動,將部落的5個小米品系送返部落繁殖,期望部落特色作物生生不息,也期待未來小米在蘭嶼各部落能獲得更多保育及推廣,為原鄉的文化保存與農業發展帶來更多助益。
陳科長振義開訓致詞歡迎學員
張助理研究員芳魁講授雜糧作物栽培技術
小米種原送返部落繁殖儀式圓滿完成
廖理事長家助介紹有機驗證及友善耕作制度
黃副研究員政龍介紹小米省工機械
學員透過示範觀摩有效提升機械安全操作觀念
-
- 臺東農改場辦理「找回原力部落行動學堂」 導入作物栽培技術 提升部落農業發展潛能
-
為提升部落族人農業生產技能,促進原鄉特色作物產業發展,農業部臺東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臺東農改場)於本(113)年5月7日,假成功鎮都歷活動中心,辦理「113年找回原力部落行動學堂」,課程內容著重原民蔬菜、酒麴作物及小米等作物之栽培技術,期能協助族人學習保存作物種原及提升栽培技術,將部落特色作物得以永續生產。共吸引42位學員熱情參與。
臺東農改場本年度規劃之「找回原力部落行動學堂」系列課程,包括原民蔬菜及酒麴作物栽培與保種、雜糧作物栽培管理、香草植物多元應用等單元,藉以創造部落更多經濟收益。臺東農改場表示都歷部落多為阿美族人,原民蔬菜、酒麴植物採集文化為悠久傳統,然受氣候變遷劇烈影響,部分作物採集不易,透過本場協助導入保種技術,建立保種圃,可使部落傳統文化得以延續。另小米亦為極受重視之傳統作物,藉由傳授小米栽培管理技術,可提升品質與產量。
本次依循部落需求,課程內容安排以一級生產為主軸,透過實作練習,更有利於加速應用所學。相信經由知識傳遞與實務操演,能提升族人農業生產知能,為活絡部落產業注入新能量。
陳場長信言開訓致詞歡迎學員
薛副研究員銘童講授原民蔬菜栽培與保種技術實務操作
陳助理研究員敬文講授酒麴作物繁殖與保種技術實務操作
張助理研究員芳魁講授小米栽培管理技術
學員透過實作有效提升農業知能
農業張老師於現場提供農業諮詢服務
-
- 臺東農改場辦理「找回原力部落行動學堂」 香草植物多元應用 啓發族人產品研發創新思維
-
為增進部落族人對於香草植物多元應用之技能,促進原鄉特色作物六級化產業發展,農業部臺東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臺東農改場)於本(113)年4月9日,假長濱鄉長光部落文化健康站,辦理「113年找回原力部落行動學堂」,共吸引27位學員熱情參與。
臺東農改場表示,本年度規劃「找回原力部落行動學堂」系列課程,內容包括原民蔬菜及酒麴作物之栽培與保種技術、雜糧作物栽培管理技術、香草植物多元應用知識等,藉以創造經濟效益,活絡部落產業。本次課程著重傳授族人香草植物多元應用知識,並透過實作練習掌握香草植物特性,期望學員應用所學進一步開發香草植物加工產品,提升部落作物附加價值。
本次課程由臺東農改場林技佐真如講授香草植物應用知識及帶領學員製作洗手慕斯,植保專家李惠鈴老師則於現場提供農業張老師輔導諮詢服務,解決農友農業經營所遇到的病蟲害相關疑難雜症。期望藉由知識的傳遞與實務的操作,協助族人應用相關知識,自行開發加工產品,提升原鄉自主創新研發能量,活絡部落產業發展。
陳場長信言開訓致詞歡迎學員
林技佐真如講授香草植物應用知識
學員製作洗手幕斯學習加工技術
學員製作香草洗手慕斯情形
-
- 臺東農改場辦理「找回原力部落行動學堂」 酒釀原料在地生產 推動文化保存發展
-
為鼓勵部落族人串連在地作物生產與加工,促進原鄉特色作物六級化產業發展,農業部臺東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臺東農改場)於本(113)年4月2日,假東河鄉出力釀都蘭酒廠,辦理「113年找回原力部落行動學堂」,共吸引30位學員熱情參與。
臺東農改場表示,本年度規劃「找回原力部落行動學堂」系列課程,內容包括原民蔬菜及酒麴作物之栽培與保種技術、雜糧作物栽培管理技術、香草植物多元應用知識等,藉以創造經濟效益,活絡部落產業。本次課程著重提升部落族人酒麴作物栽培及保種技術,另傳授糯米及小米栽培管理技術,期望學員應用本場提供之作物栽培管理技術,提升製造酒釀所需原料之品質及自給率,促進部落文化傳承與產業發展。
課程首先由臺東農改場陳助理研究員敬文說明酒麴作物繁殖及保種技術,並帶領學員進行實務操作。接著分別由連助理研究員苡廷及張助理研究員芳魁介紹糯米及小米栽培管理技術,提升學員農業知能。曲禾酒莊廖坤郎老師則於現場提供農業張老師輔導諮詢服務,解決農友農業經營所遇到的各種疑難雜症。期望藉由原鄉作物繁殖、保種及栽培管理技術的導入,協助部落自行生產釀酒原料,便於製作酒麴產品,進一步落實酒釀文化的推展。
陳場長信言開訓致詞歡迎學員
陳助理研究員敬文說明酒麴作物繁殖及保種技術,並帶領實務操作
連助理研究員苡廷介紹糯米栽培管理技術
張助理研究員芳魁介紹小米栽培管理技術
-
- 臺東農改場舉辦「臺東原鄉部落創意風味餐競賽」活動用部落食材帶動區域樂活農業發展
-
為推廣原住民族飲食文化特色,並透過部落美食的研發,帶動區域樂活農業發展,農業部臺東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臺東農改場)於112年9月27日(星期三)上午9時,假財團法人東區職業訓練中心舉辦「臺東原鄉部落創意風味餐競賽」活動,來自臺東縣部落業者、田媽媽班與家政班等共10組選手參與競技。
本次計畫以「小米」做為競賽主題,同時搭配其它原民傳統食材,尤以部落生產者為佳,選手們需於2小時內完成8人份料理,包含1道主食、1道招牌菜、2種配菜與1湯及1飲品。
臺東農改場陳信言場長表示,非常感謝選手們踴躍參加這場難得的競賽,要在指定時間內烹調出色香味俱全的餐點,相當具有挑戰性;臺東農改場秉持「原生特色、早熟豐產、有機樂活」的三大核心技術,積極促進原鄉特色作物六級化產業發展,此次規劃部落創意風味餐競賽,即是期望運用原鄉部落食材,創造經濟效益,同時增加部落休閒農遊訪客用餐之選擇,帶動新商機,並發展具地方特色的休閒農業。
本次競賽活動邀請評審包括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臺東分署吳昌祐分署長、國立臺東大學陳美芬副教授、國立臺東專科學校鄒慧芬副教授、都蘭文創園區翁代吉執行長,及中國時報蔡旻妤記者。參賽選手們在2小時緊湊的時間內,紛紛製作出別具巧思的美味餐點,搭配獨特的故事情境,成品皆令人垂涎三尺。經5位評審品評後,最後由Qapulu咖啡餐坊奪得冠軍殊榮。本次競賽其他名次依序如下,第二名為部落沃客工作室、卜拉米喇晌小棧;第三名為新興家政班-慶豐部落、米國學校田媽媽餐廳及池農田媽媽養生美食餐坊;其餘組別為小米學堂、太麻里地區農會雜糧產銷班第三班多良社區發展協會龍a商店、主恩啾姑姑工作坊、走一趟布農孩子的遊樂場皆獲創意獎。
為推廣原鄉特色料理並活絡部落休閒觀光,臺東農改場將彙整本次競賽活動參賽作品,拍攝並編輯印製成專刊,提供休閒農場、民宿與餐飲業者及一般消費者運用與推廣,以帶動轄區樂活產業發展。
陳信言場長主持競賽開幕
選手參賽狀況
評審評分狀況
評審講評
參賽隊伍大合影
冠軍料理展示
-
- 臺東農改場辦理「找回原力部落行動學堂」 部落物產多元應用,創新加值經濟活絡
-
為促進原鄉特色作物六級化產業發展,農業部臺東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臺東農改場)於本(112)年9月12日,假卑南鄉卑南遊客中心2樓會議室,辦理「112年找回原力部落行動學堂」,吸引來自卑南鄉、鄰近鄉鎮共45位農友及休閒農場、民宿、餐飲業者熱情參與。
臺東農改場表示,期望學員善加保存部落傳統作物,並依相關衛生規範,開發具特色之原鄉創意料理等加工產品,賦予傳統作物兼具創意與食用的價值,奠定部落產業六級化發展之契機。臺東農改場已陸續辦理「找回原力部落行動學堂」系列課程,內容包括作物生產栽培技術、加工創新產品研發技術、農業遊程規劃、食農教育設計及原民作物食材應用等,藉以創造經濟效益,活絡部落產業。
本次課程著重保存部落作物種原,並配合加工技術研發創新產品提升價值。課程首先由臺東農改場劉玫伶職代說明部落創意風味餐競賽相關規則,並鼓勵學員踴躍參加。接著由臺東縣太麻里鄉公所郭秋孜老師介紹部落創意風味餐料理技巧,並帶領原味餐盒之示範與交流討論。廖坤郎老師則於現場提供農業張老師輔導諮詢服務,解決農友農業經營所遇到的各種疑難雜症。下午課程由林真如技佐講授乾燥加工技術及茶包DIY,陳敬文助理研究員也提供保健作物種原保存及繁殖技術。期望藉由保種技術及加工應用的導入,為臺東原鄉物產加值,活絡部落產業。
陳信言場長開訓致詞歡迎學員
劉玫伶職代說明部落創意風味餐競賽規則
郭秋孜老師介紹部落創意風味餐料理技巧,並帶領原味餐盒之示範與交流討論
林真如技佐講授乾燥加工技術及茶包DIY
陳敬文助理研究員分享保健作物種原保存及繁殖技術
-
- 臺東農改場辦理「找回原力部落行動學堂」 協助部落產業加值,展現原鄉特色潛力
-
農業部臺東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臺東農改場)於本(112)年9月1日,假大武鄉大鳥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辦理「112年找回原力部落行動學堂」,吸引來自大武鄉及鄰近鄉鎮共32位休閒農場、民宿及餐飲業者熱情參與。
臺東農改場陳信言場長開訓時,鼓勵學員善加運用部落傳統作物,開發具特色之原鄉創意料理,並結合農遊體驗規劃,賦予傳統作物兼具創意與食用的價值,建立部落朝產業六級化發展。臺東農改場已陸續辦理「找回原力部落行動學堂」系列課程,內容包括作物生產栽培技術、加工創新產品研發技術、農業遊程規劃、食農教育設計及原民作物食材應用等,藉以活絡部落產業經濟效益。
本次課程著重應用部落物產發展六級化加值產業,首先由臺東農改場劉玫伶職代說明部落創意風味餐競賽相關規則,並鼓勵學員踴躍參加,接著由臺東縣太麻里鄉公所郭秋孜老師介紹原味食材及餐盒設計技巧,並進行示範及交流討論,蘇德銓老師則於現場提供農業張老師輔導諮詢服務,解決農友農業經營所遇到的各種疑難雜症。下午課程由臺東縣農會推廣部楊素幸主任講授農業體驗規劃技巧及案例,笆札筏布工坊王曉彤經理也分享工坊發展歷程與經驗,進行農遊DIY體驗,並引導學員交流討論。期望藉由不同經驗交流,激發臺東原鄉部落產業潛能。
陳信言場長開訓致詞歡迎學員
劉玫伶職代說明部落創意風味餐競賽規則
郭秋孜老師介紹原味食材及餐盒設計,並帶領原味餐盒之示範與交流討論
臺東縣農會推廣部楊素幸主任分享農業體驗規劃技巧及傑出案例
笆札筏布工坊王曉彤經理帶領農遊DIY體驗
-
- 學習滿滿,原鄉料理創意無極限 臺東場辦理「找回原力部落行動學堂」
-
農業部臺東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臺東農改場)於本(112)年8月9日,假金峰鄉嘉蘭部落卜拉米農坊,辦理「112年找回原力部落行動學堂」,吸引來自金峰鄉及鄰近鄉鎮共20位休閒農場、民宿及餐飲業者熱情參與。
臺東農改場陳振義科長開訓時表示,原鄉部落具有優越的天然環境與潛力發展作物,鼓勵參加學員善加運用部落傳統作物,開發具特色之原鄉創意料理,賦予傳統作物兼具創意與食用的價值。為活絡部落產業,臺東農改場陸續辦理「找回原力部落行動學堂」系列課程,包括作物生產栽培技術、加工創新產品研發技術、農業遊程規劃與食農教育設計及原民作物食材應用等,以提升部落產業競爭力。
本次課程首先由臺東農改場吳菁菁副研究員說明部落創意風味餐競賽相關規定,接著由臺東縣太麻里鄉公所郭秋孜老師介紹原味食材及餐盒設計,並進行原味餐盒之示範與交流討論,中午餐敘並由李惠鈴老師於現場提供農業張老師輔導諮詢服務,解決農友農業經營所遇到的各種疑難雜症。下午課程安排由臺東農改場薛銘童副研究員傳授原民蔬菜種原保存技術,接著張芳魁助理研究員講授雜糧作物栽培技術課程,最後再由黃政龍副研究員示範小米省工機械。藉由豐富的課程內容,以及課程間的交流互動,學員一同思考學習,透過交流討論激盪出更多特色作物應用的火花。
陳振義科長開訓致詞歡迎學員
吳菁菁副研究員說明部落創意風味餐競賽
郭秋孜老師介紹原味食材及餐盒設計,並帶領原味餐盒之示範與交流討論
薛銘童副研究員傳授原民蔬菜種原保存技術
張芳魁助理研究員帶來雜糧作物栽培技術課程
黃政龍副研究員示範小米省工機械
-
- 臺東場辦理「找回原力部落行動學堂」, 啟發原鄉料理新創意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東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臺東場)於本(112)年5月25日,假國立臺東專科學校精誠校區餐旅科西餐教室,辦理「112年找回原力部落行動學堂」,吸引來自臺東市及鄰近鄉鎮共35位休閒農場、民宿及餐飲業者熱情參與。
臺東場陳振義課長開訓時,鼓勵學員善加運用部落傳統作物,開發具特色之原鄉創意料理,為傳統作物賦予兼具創意與食用的價值。為活絡部落產業,臺東場陸續辦理「找回原力部落行動學堂」系列課程,包括作物生產栽培技術、加工創新產品研發技術、農業遊程規劃與食農教育設計及原民作物食材應用等,以提升部落產業競爭力。
本次課程由「Hakhak LAB 好食實驗所」簡群祐主廚帶來原鄉創意料理示範觀摩與實作練習,最後再由羅聖賢博士、蘇德銓博士於現場提供農業張老師輔導諮詢服務,解決農友農業經營各種疑難雜症。透過觀摩與實作課程,期望參與學員可順利應用所學,開發出極具部落特色之創意料理,促進部落觀光休閒產業發展。
陳振義課長開訓致詞歡迎學員
簡群祐主廚帶來原鄉創意料理示範
學員實作練習
-
- 臺東場辦理「找回原力部落行動學堂」, 開發部落特色農遊及餐飲文化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東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臺東場)於本(112)年5月16日,假臺東市建和社區射馬干部落,辦理「112年找回原力部落行動學堂」,吸引來自臺東市及鄰近鄉鎮的25位農友及休閒農場、民宿、餐飲業者踴躍參與。
臺東場陳信言場長開訓時表示,臺東場近年致力原民作物保種及栽培技術研發,並分享部落族人,也鼓勵學員善加運用部落傳統作物,開發特色原味餐盒及加工產品,並融入部落農遊體驗,期望結合一、二、三級產業,促進部落發展特色農遊。為活絡部落產業,臺東場本年陸續辦理「找回原力部落行動學堂」系列課程,包括作物生產栽培技術、加工創新產品研發技術、農業遊程規劃與食農教育設計及原民作物食材應用等,以提升部落產業競爭力。本場課程著重提升部落族人原民蔬菜栽培技術,針對特色作物提供多元應用知識,輔導部落飲食文化推廣,協助部落產業朝六級化發展。
本次課程臺東縣農會推廣部楊素幸主任分享農遊體驗規劃技巧及成功案例;臺東縣太麻里鄉公所郭秋孜老師介紹原味食材及餐盒設計,示範製作原味餐盒與交流討論,另由臺東場薛銘童副研究員講授原民蔬菜栽培技術實作課程,現場也提供農業張老師輔導諮詢服務,解決農友農業經營各種疑難雜症。透過涵蓋六級產業的課程內容,不僅有望創作出兼顧健康與美味的在地飲食饗宴,更期待能帶動部落相關產業蓬勃發展。
陳場長信言開訓致詞歡迎學員
農遊體驗規劃技巧及其案例分享
原味食材及餐盒設計、示範與交流討論情形
原民蔬菜栽培技術實作課程
-
- 原味餐盒,前進金峰!臺東場開辦「找回原力部落行動學堂」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東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臺東場)於本(112)年5月10日,假金峰鄉歷坵村「小米學堂」,辦理「112年找回原力部落行動學堂」,吸引來自金峰及鄰近鄉鎮的30位休閒農場、民宿及餐飲業者熱情參與。
為培育原民部落專業人力,活絡部落產業,臺東場辦理「找回原力部落行動學堂」系列相關課程,課程內容包括作物生產栽培技術、加工創新產品研發技術、農業遊程規劃與食農教育設計及原民作物食材應用等,以因應未來發展趨勢,提升部落產業競爭力。本場次針對原民特色作物提供多元應用知識,期望有助於部落飲食文化的推廣與發展,另傳授農業體驗規劃技巧,期望部落產業可朝六級化發展。臺東場陳振義課長開訓時,鼓勵學員善加運用部落傳統作物,開發具特色之原味餐盒及加工產品,不僅可豐富在地的農業與飲食文化,更有望促進部落結合一、二、三級產業,蓬勃發展。
本次課程首先由臺東縣太麻里鄉公所郭秋孜老師介紹原味食材及餐盒設計,並進行原味餐盒之示範與交流討論,接著由臺東縣農會推廣部楊素幸主任分享農遊體驗規劃技巧及成功案例,最後再由蘇德銓博士於現場提供農業張老師輔導諮詢服務,解決農友農業經營各種疑難雜症。透過課程間的交流互動,學員一同思考學習,透過交流討論激盪出更多特色作物應用的火花。
陳課長振義開訓致詞歡迎學員
郭秋孜老師介紹原味食材及餐盒設計,並帶領原味餐盒之示範與交流討論
楊素幸主任分享農遊體驗規劃技巧及其案例
-
- 傳承部落農業智慧及現代技術, 臺東場於達魯瑪克辦理「找回原力部落行動學堂」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東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臺東場)為培育原民部落農業人力,活絡部落產業,於本(111)年11月17日於卑南鄉達魯瑪克文化健康站,辦理「111年找回原力部落行動學堂」課程,計有56位部落族人參與學習。
為培育原民部落農業人力,臺東場於本(111)年已陸續辦理「找回原力部落行動學堂」系列包括作物生產栽培、加工創新產品研發、農業遊程規劃與食農教育設計、創新經營模式等課程,以因應未來部落發展趨勢,提升產業競爭力。本次課程聚焦原鄉重要雜糧作物病蟲害管理與加工技術傳授,另有部落植物辨識與族語教學內容。臺東場表示,達魯瑪克為東魯凱族部落,本課程聚焦於傳承魯凱族傳統農耕智慧,並結合現代作物管理及加工技術,為原鄉作物創造更多元的實用價值。
本次達魯瑪克部落行動學堂由臺東場林駿奇助理研究員講述小米病蟲害防治技術,達魯瑪克部落陳四德族語老師講述部落植物辨識及族語教學,另有臺東場林真如技佐示範樹豆茶包體驗課程,現場交流互動熱烈。臺東場期望透過行動學堂課程,有助於傳承部落農耕智慧文化,為臺東特色部落增添色彩。
盧柏松副場長開訓致詞歡迎族人
林駿奇助理研究員講述小米病蟲害防治技術
陳四德老師帶來部落植物辨識及族語教學課程
林真如技佐教授樹豆茶包體驗課程
-
- 點亮部落特色產業,導入創新商業模式!臺東場於桃源部落、電光部落辦理「找回原力部落行動學堂」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東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臺東場)為培育原民部落農業人力,活絡部落產業,於本(111)年11月8日、11月10日,分別於電光部落活動中心、延平鄉公所2樓第一會議室,辦理「111年找回原力部落行動學堂」課程,2場次共計有58位部落族人參與學習。
為因應未來部落發展趨勢,提升產業競爭力,臺東場於本(111)年已陸續辦理「找回原力部落行動學堂」系列,包括作物生產栽培、加工創新產品研發、農業遊程規劃與食農教育設計、創新經營模式等課程。2場次課程特別以工作坊形式辦理,聚焦於盤點部落資源,激發族人的創新思維,引導學員規劃出適用於部落產業的創新商業模式。
本次課程延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林俊男副教授,演練BMC(Business Model Canvas)創新商業模式圖,並分享成功案例,現場族人積極發問,討論熱烈,期望透過課程辦理,將部落的優越環境與特色資源價值發揮於淋漓盡致,並永續發展。
臺東場陳場長信言開訓致詞
學員積極參與創新商業模式工作坊,與講師互動良好
學員依序發表成果,學習成效佳
-
- 臺東場於延平鄉辦理「找回原力部落行動學堂」,協助部落發展有機友善農業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東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臺東場)為培育部落族人農業專業技術,於本(111)年10月26日,假延平鄉公所二樓第1會議室,辦理「111年找回原力部落行動學堂」課程,協助部落發展有機友善農業,計45位部落農友共襄盛舉。
為因應轄區部落產業發展趨勢及需求,臺東場本(111)年度已陸續辦理「找回原力部落行動學堂」系列課程,內容包含作物生產栽培技術、加工創新產品研發技術、農業遊程規劃、食農教育設計與創新經營模式等。有鑑於延平鄉擁有優質的地理環境及氣候特性,適合推展有機及友善耕作產業,臺東場藉由課程導入,提供現代化農業技術訊息及訓練,俾有助於部落在相關產業上的競爭力。
本次課程著重於有機友善蔬菜栽培技術與資材防治技術之講解,針對當地主要種植作物南瓜等,提醒栽培管理要點,現場亦提供農業張老師輔導諮詢服務,解決族人農業經營之疑難雜症。臺東場期望透過部落行動學堂課程,能精進部落農業知能,進一步擴大部落友善環境耕作面積,為永續農業盡一份心力。
盧柏松副場長開訓致詞歡迎部落農友
薛銘童副研究員講授有機友善蔬菜栽培技術
林駿奇助理研究員講授有機友善環境資材防治技術
農業張老師諮詢輔導情形
-
- 傳承部落農業智慧及學習現代技術, 臺東場於加拿部落辦理「找回原力部落行動學堂」課程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東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臺東場)為培育原民部落農業人力,活絡部落產業,提升競爭力,於本(111)年10月7日於海端鄉加拿社區發展協會2樓辦公室,辦理「111年找回原力部落行動學堂」課程,計有21位部落族人參與。
為因應未來部落發展趨勢,提升產業競爭力,臺東場於本(111)年已陸續辦理「找回原力部落行動學堂」系列,包括作物生產栽培、加工創新產品研發、農業遊程規劃與食農教育設計、創新經營模式等課程。本次課程聚焦部落特色作物繁殖技術、原民作物香錐製作體驗及農業張老師諮詢服務等內容。臺東場表示,原鄉部落特色作物種類豐富多元,藉由導入現代化種原保存技術,將更能協助保存作物之遺傳資源,而透過部落特色作物多元應用學習,也同時提升部落特色作物附加價值。
本次加拿行動學堂由臺東場薛銘童副研究員與陳敬文助理研究員分別講述原民特色作物之有性及無性繁殖技術,另由臺東場林真如技佐示範原民作物香錐製作體驗課程,現場與學員互動頻繁,討論熱絡。臺東場也提供農業張老師輔導諮詢服務,解決農友各項疑難雜症。期望透過行動學堂課程,有助部落於農業智慧傳承,也為臺東部落特色作物的保存技術,盡一份心力。
臺東場蘇研究員炳鐸開訓致詞
臺東場薛銘童副研究員講述原民特色作物之有性繁殖技術
臺東場陳敬文助理研究員講述原民特色作物之無性繁殖技術
臺東場林真如技佐示範原民作物香錐製作體驗課程
-
- 臺東場辦理「找回原力部落行動學堂」,酒麴製作大解析,食安把關好安心!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東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臺東場)為培育原民部落專業人力,活絡部落產業,於本(111)年6月9日假鹿野鄉山領榴文化健康站,辦理「111年找回原力部落行動學堂」課程,吸引19位山領榴部落族人共襄盛舉。
為培育原民部落專業人力,臺東場陸續辦理「找回原力部落行動學堂」系列相關課程,內容包括作物生產栽培技術、加工創新產品研發技術、農業遊程規劃與食農教育設計、創新經營模式等,以因應未來發展趨勢,提升部落產業競爭力。繼5月31日原民作物保種與繁殖技術講習之後,臺東場再度於山領榴部落辦理實用的課程,本次重點聚焦於食安法規,以及傳統作物應用於製作酒麴之加工技術。臺東場陳振義課長開訓時,除期許族人善加運用加工等方式,為傳統作物賦予更具實用性價值,也呼籲族人在食安方面做好把關,打造山領榴「傳統與健康並重」的部落品牌形象。如在食安相關法規方面有不清楚的地方,亦可洽詢臺東場,由場內同仁為族人提供諮詢服務。
本次山領榴部落行動學堂由臺東場林真如技佐講述食品安全衛生管理相關課程,同時邀請長光部落林萬春先生蒞臨指導部落傳統酒麴製作方式,並與現場族人交流互動,最後臺東場也提供農業張老師輔導諮詢服務。期望透過本次課程,山領榴部落可在遵循食品安全衛生法規的同時,傳承部落飲食文化,瞭解本身發展的條件與定位,未來必能成功展現出特色部落農業新氣象。
陳振義課長開訓致詞歡迎族人
林真如技佐向族人介紹食品安全衛生管理之規範
長光部落林萬春先生與山領榴族人交流分享傳統酒麴製作方式
-
- 臺東場部落行動學堂,激發特色作物多元應用潛能!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東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臺東場)為培育原民部落專業人力,活絡部落產業,於本(111)年6月7日,假鹿野鄉巴拉雅拜文化健康站,辦理「111年找回原力部落行動學堂」課程,吸引14位部落族人共襄盛舉。
為培育原民部落專業人力,臺東場陸續辦理「找回原力部落行動學堂」系列相關課程,內容包括作物生產栽培技術、加工創新產品研發技術、農業遊程規劃與食農教育設計、創新經營模式等,以因應未來發展趨勢,提升部落產業競爭力。本場次課程特別著重於原鄉部落特色作物多元應用知識,並輔以實作,以提高族人學習效能。臺東場陳振義課長開訓時,除歡迎參與課程的學員外,並期許透過本次課程,能激發族人運用自身想像力與創意,發揮傳統作物之多元應用潛能。
本次課程由臺東場吳菁菁副研究員針對木虌果之多元應用技術進行講解,林真如技佐則帶領現場族人體驗玄米茶、樹豆茶包之製作並感受其特殊口感及香氣,現場也提供農業張老師輔導諮詢服務,解決農業經營管理各種疑難雜症。相信巴拉雅拜部落族人可透過運用課堂所學習之多元應用知識,賦予原鄉部落特色作物全新可能性,促進部落產業發展。
陳振義課長開訓致詞歡迎學員
吳菁菁副研究員講授木虌果多元應用技術
林真如技佐示範玄米茶、樹豆茶包之製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