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頁置頂
:::
Menu
自113年1月1日
訪客人次:9179821
當月瀏覽人次:539811
累計瀏覽人次:23887892
最後修改時間:2024-09-13
:::

重點業務及研究發展概況

本場在雜糧作物之試驗研究上,配合農業部推動之「健康、效率、永續經營」的全民農業施政,並兼顧臺東縣農業特色及本區農業環境之需求,推廣特色產業並衡酌未來發展趨勢,致力下列雜糧作物試驗改良及示範推廣工作:

小米品種選育及產品開發

本場近年來利用雜交等育種選拔方法,選育出兩種產量高、抗病、抗蟲、品質優良的小米新品種,分別於97年10月31日命名為臺東8號及101年6月1日命名為臺東9號,兩新品種產量高於地方品系20-30%,目前正積極推廣中,並持續開發小米真空包裝及相關產品,以提升小米附加價值,多元化開發地方農特產品。

目前研究概況:小米品種選育

本場於民國54年選育命名臺東選1至6號等6個優良品種,較原地方品種增產31.9~46.9%。民國82年選育另一優良品系命名為臺東7號;另於97年10月31日經過小米命名審查會議通過,命名為「小米-臺東8號」。「小米-臺東8號」適合中、低海拔地區種植,春作在2月中旬~下旬播種,生育期平均約為110天,秋作在8月上~中旬前播種其生育期平均約為90天。產量春、秋作至少在2,400-2,800公斤/公頃以上,比臺東7號可增加20%以上,頗具推廣的潛力。
本場於101年6月1日經過小米命名審查會議通過,命名為「小米-臺東9號」。「小米-臺東9號」屬短穗型品系,產量穩定,春作平均籽粒產量可高達2,850公斤/公頃;其生長快速,較目前主要栽培品種(系)早熟5~7天不等,春作約118天、秋作約99天即可以採收,大幅降低生育後期遭逢鳥害及天災之影響,極具栽培推廣潛力。今後仍將繼續選育豐產、葉型直立、耐密植優質抗病之新品種,以提高小米品質及產量,供農民種植。

小米-臺東8號
小米-臺東8號
小米-臺東9號
小米-臺東9號

樹豆品種選育及產品開發

樹豆為臺東地區具有特色之豆科作物,素有原住民的「威爾剛」之稱,營養價值高,倍受矚目。利用育種選拔方法,本場選育出產量高、抗病、抗蟲、品質優良的樹豆新品種,100年1月18日命名為臺東1號(白色籽實)、臺東2號(茶褐色籽實)及臺東3號(黑色籽實)等3個樹豆新品種,提供農民種植,並開發樹豆真空包裝及相關產品,以提升樹豆產業價值。

目前研究概況:樹豆品種選育

樹豆栽培大多在偏僻貧瘠半乾旱山坡地,分布極為零星而遼闊,管理極為粗放,栽培農戶大多自產自用,其栽培、管理、採收處理仍沿襲傳統方法。品種多以當地留存的種子做為種源,因樹豆天然雜交率高,所以品種極為混雜。生育期又常遭受颱風或豪雨危害,因此產量低。樹豆是多用途的豆科植物,可以利用淺坡地休閒田在4~5月或在6~7月播種,集約栽培,以提高樹豆的品質和產量,增加農民收益。
本場自民國91年開始進行樹豆品種選育工作,歷經8年的努力,於100年1月18日審查通過三個新品種,分別為樹豆新品種-臺東1號、2號、3號,品種特性簡介如下:

  1. 樹豆-臺東1號:種皮為白色,果莢成熟時植株葉片黃化,屬於明顯半落葉型,如圖1。具成熟一致及高產之特性,第一次採收每株成熟莢數可達533莢,單株種子乾重平均262公克,每公頃產量1,450~1,600公斤。
  2. 樹豆-臺東2號:種皮為茶褐色、外觀鮮艷,抗病、抗蟲性強,植株較為直立,如圖2。第一次採收每株成熟豆莢數平均392莢,單株種子乾重平均204公克,每公頃產量1,100~1,250公斤。由於種子具茶褐斑紋,外觀頗為鮮麗,適合做為麵包或糕餅等食品。
  3. 樹豆-臺東3號:種皮為黑色,耐貧瘠。第一次採收每株成熟豆莢數平均438莢,單株種子乾重平均207公克,每公頃產量1,150 ~1,200公斤。缺點為成熟期較不一致,採收較為費工。籽實總抗氧化能力高達84.6%,具開發保健食品的潛力,可望受消費者青睞。

樹豆臺東1號 樹豆臺東2號 樹豆臺東3號

臺灣藜品種選育及產品開發

紅藜,俗稱Djulis,於民國97年12月正名為臺灣藜,為原住民傳統糧食作物,多與稻米或芋頭共煮,或供作釀造小米酒之用。臺灣藜營養豐富,含高量蛋白質、膳食纖維、鈣質及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胺基酸,為現代人養生保健最佳選擇。目前本場蒐集來自屏東、臺東及花蓮等地方品系共20種,利用混合育種選拔方法,希望能選育出產量高、抗病、抗蟲、品質優良的臺灣藜新品種。同時開發臺灣藜真空包裝及相關產品,以提升臺灣藜附加價值,多元化開發臺灣藜產業價值。

目前研究概況:臺灣藜品種選育

臺灣藜具有高營養價值,近年美國、日本、丹麥及加拿大等國均大力研究,希望將其開發成廣泛食用的新興糧食作物。臺灣藜為原住民族傳統的糧食作物,多與稻米或芋頭共煮,或供作釀造小米酒之用。目前僅屏東、臺東與花蓮地區原住民部落尚有栽植。臺灣藜常見於原住民族部落,被當作是小米、玉米伴生的作物,最高可長至2.8公尺,對乾旱或貧瘠土地的適應力相當強,生長期短,3-4個月便進入成熟期。臺灣藜易栽種,蘊含豐富營養與糖類,為部落重要的糧食作物。
本場自98年開始即成立「臺灣藜研究團隊」,研究重點包括:臺灣藜品種(系)歧異度探討、供蔬菜用臺灣藜周年經濟栽培之研究、臺灣藜盆花選育及切花採收處理研究、臺灣藜保健產品開發、臺灣藜收穫、脫殼機械開發與種源蒐集及品種選育。希望能為原住民部落,開創出具有發展前的新興產業。目前在本場豐里試驗地所蒐集的地方品系共有20種,分別來自於屏東縣、臺東縣及花蓮縣等地。今後將繼續選育豐產、耐密植優質之新品種,以提高臺灣藜品質及產量,供農民種植。

臺灣藜果穗呈現不同亮麗顏色
臺灣藜果穗呈現不同亮麗顏色
本場蒐集臺灣藜不同地方品系生長情形
本場蒐集臺灣藜不同地方品系生長情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