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業務及研究發展概況


首頁 > 研究單位及成果 > 雜糧研究室 > 重點業務及研究發展概況 > 小米之栽培管理與利用

更新日期:106年1月10日

 

小米(Setaria italica(L.)Beauv.),為粟類(Millet)之一種。小米原產於中國,是由青狐尾草(染色體數2n=18)所演化而來,彼此間容易雜交。一般民間慣稱目前栽植之狐尾粟(Foxtail millet )為小米,英文名除了狐尾粟外,尚有義大利粟(Italic millet)之稱呼;臺灣各原住民族則各有不同的稱呼,魯凱族稱Pao,泰雅族稱Tonu,排灣族稱Bako或Vagu,賽夏族稱Tatasin,布農族稱Marooku,鄒族稱Tosu,阿美族稱Namuro,卑南族稱Dawa,達悟族稱Karai。臺灣原住民族栽培小米歷史悠久,為其最古老之食用作物,亦被視為最神聖的作物,具有宗教的重要性,所有農耕儀式都與小米有關,而小米酒更是各族豐年祭不可或缺的祭品。

■ 臺東小米產業與品種選育
臺灣小米品種因栽培年代遠久,大多已混雜退化,多為各地原住民世代所留傳,因而本場於民國46年進行小米品種改良工作,歷經近十年之選拔、淘汰、試作,而於民國54年計選育命名臺東選1號至6號等6個優良品種,較原山地品種增產31.9~46.9%,民國59年臺中區農業改良場亦引進選育命名臺中選1號,民國82年又選育另一優良品系命名為臺東7號。外本場經多年選育之TTS-8508新品系,於97年10月31日經過小米命名審查會議審查通過,命名為「小米-臺東8號」。小米-臺東8號屬短穗型品系,矮生、耐密植,且具有籽粒收穫量高、產量穩定的特點,米粒顏色精白、米質為糯性,口感亦頗佳;且其秋作生育期均較其他品種來得早熟,方便採收;產量較對照品種臺東7號高。
目前臺灣小米各品種之相關性狀詳如表1。

表1. 臺灣地區小米品種之農藝特性及產量(依命名順序排列)
品種名稱 莖稈基顏色部 株高(公分) 穗長(公分) 穗重(公克) 芒之有無 成熟時穗顏色 生育日數(天) 產量(公斤/公頃) 糯性 米粒顏色
臺東選1號 淡綠 167 44 19 疏短 淡茶褐 125 2,050 糯性
臺東選2號 160 48 21 疏短 茶褐 125 2,300 糯性
臺東選3號 淡綠 150 32 19 淡茶褐 126 2,170 糯性
臺東選4號 145 29 16 茶褐 124 2,120
臺東選5號 137 29 19 茶褐 124 2,200
臺東選6號 淡綠 153 39 20 密長 淡茶褐 123 2,300 糯性
臺中選1號 濃綠 95 18 12 密長 茶褐 110 1,860 秈性
臺東7號 紫紅 102 21 16 橘紅 105 2,350 糯性
臺東8號 紫紅 106 23 21 茶褐 108 2,829 糯性

■ 型態與生育期
(一) 形態

  1. 根:小米根為鬚狀根系,由初生根系和次生根系組成。初生根由種子萌芽後發根,在幼苗期主要靠初生根供給水分和養分,4葉期條件良好時可發生次生根,根系擴展迅速,可深入土壤150公分,擴展半徑40公分左右。
  2. 莖:莖稈直立,長約60~150公分,圓柱形,具10~25個莖節。基部幾個節間極短,可由此處長出分蘗,稱為分蘗節。
  3. 葉:每節1葉,分葉片、葉舌、葉枕等部分,不具葉耳。葉片長25~65公分,寬2~4公分,長披針形。隨植株生長後下部葉片陸續失去作用,通常在生長盛期保持12~15葉片。許多品種的葉鞘、葉枕因具花青素而呈濃淡不同的紫色,可據此鑑別品種。
  4. 穗:為頂生穗狀花序,呈圓錐形。穗長10~30公分,穗軸上著生分枝,偶數對生排列,每穗約有70~150個一級分枝,俗稱穗碼。小穗有2片護穎,內有兩朵花,下部小花退化,上部完全花之雌蕊有羽狀柱頭、雄蕊三枚、授精後結一粒籽粒,每穗有小穗3,000~10,000個。若干品種之護穎、刺毛因呈現濃淡不一的紫色,可供品種鑑別。
  5. 籽粒:小米的籽粒為穎果,長約1.5~2.5公厘,寬1.4~2公厘,厚0.9~1.5公厘,千粒重1.5~2.5公克,籽粒成熟後穎殼有白、黃、紅、黑等不同顏色,脫殼後的小米有黃、白、青等色。

(二) 生育期
小米生育日數因品種不同而有差別。生育日數110天以下者,為早熟品種,111~125天為中熟品種,126天以上者為晚熟品種。臺灣之小米品種大都為中熟品種。
小米之生育期大致可分為苗質量決定期、穗花數決定期及穗粒重決定期等三期(如下表)。

小米之生育期大致可分為苗質量決定期、穗花數決定期及穗粒重決定期等三期。 小米籽粒形成期(乳熟期)
小米籽粒形成期(乳熟期)

有關小米栽培管理工作依據各生育期之生理特性,說明如下:

  1. 幼苗期:係萌芽至生長永久根(次生根),種子萌芽後1~5天可長出一片新葉,幼苗3~4葉時遇土壤濕潤便能生出永久根。
  2. 拔節期:永久根生長至莖稈開始抽長,一般於10葉齡開始。此時期根系生長旺盛、植株最抗旱,故此時應保持土壤通氣性。
  3. 孕穗期:植株拔節至幼穗分化,一般品種在植株抽高後3~7天開始,此時根、莖、葉生長最旺盛,需水及需肥量激增,應充分灌水及施肥,有助於生殖生長。
  4. 抽穗期:幼穗分化後20~25天即進入抽穗期,由開始露出頂穗到全部抽出需3~5天,抽出後3~4天小穗即行開花,此時忌陰雨及乾旱。
  5. 籽粒形成期:籽粒充實順序是由穗頂至基部,由開花至成熟需40~45天。此時期植株不抗旱又不耐水,應於抽穗期前給予適度的水分與養分,同時慎防病蟲害。

■ 栽培技術與田間管理
(一) 土壤選擇及整地施基肥

  1. 小米最適於壤土、砂質壤土、粘壤土等結構良好,有機質含量高,質地鬆軟之土壤。小米不適於連作,因此種植時應配合休耕、輪作綠肥或豆類作物以培養地力。
  2. 小米因種子小,故播種前田間之整平、打碎土塊可避免土塊稍大而阻礙發芽之缺失。整地前若土壤乾燥,應先灌水後排水,使土壤含水率保持在15~20%濕度下進行作業。
  3. 小米需肥量以氮素:磷酐:氧化鉀約為每公頃100:50:50公斤,基肥施用期於播種前之整地時施入。若擬採用複合肥料時,可施用台肥5號複合肥料(N:P2O5:K2O=16:8:12),每公頃600公斤之半量300公斤為基肥,其餘300公斤分作一至二次追肥。

(二) 播種與間拔

  1. 小米種子具休眠性,應予適當之貯藏後再播種,播種前應每隔2個月取出曝曬1~2天再回貯。採用的種子不能太舊,兩年以上者發芽率極低。播種前之種子需先精選,播種前半個月在晴天天氣下曬2~3天備用。
  2. 臺灣地區之小米栽植期有春作與秋作兩期作,春作播種期為2月上旬至下旬,秋作為8月上旬至下旬,一般以春作較多。播種量每公頃8~10公斤。播種前依行距30公分開淺溝,以條播方式播種,然後覆土。
  3. 播種後20天左右,相當於小米葉片5~6葉時進行間拔。小米留苗方式以間拔成株距10公分左右,留1~2苗,如此每公頃株數約為33萬株。

(三) 雜草防除與中耕培土

  1. 雜草防除:小米播種前使用萌前殺草劑防除雜草則可節省人工,種子覆土後噴施萌前殺草劑50%理有龍可濕性粉劑,稀釋1,000倍,每公頃用量1公斤,或21%百速隆可濕性粉劑,稀釋4,000倍,每公頃用量400公克,對小米發芽影響最小,且有效抑制雜草滋生。至孕穗期再以44%本達隆溶液稀釋200倍,每公頃用量3公升,則可全期抑制雜草生長,且不影響小米的產量與品質。
  2. 中耕培土:生長期間採行中耕培土也是雜草防除的方式之一。中耕可以調節土壤通氣性、水分狀況,促進好氣性微生物活動,加強有機質的分解,亦可防止倒伏。小米在幼苗期、拔節期及孕穗期可採中耕,幼苗期中耕與間苗同時進行,拔節期第二次中耕,同時灌溉施肥,一般深度為7~10公分。孕穗期中耕不宜過深以免傷害根系,一般以5公分為宜,培土高度以發生氣生根的基節為主。

(四) 追肥之施用
小米生育期間對於肥料三要素的吸收量以春作較大。不同生育階段對肥料的吸收有明顯差異,其中以孕穗到抽穗期需肥量最大,抽穗以後對養分的吸收逐漸減少。小米第一次追肥以每公頃氮、鉀肥料各半混合施用,若改採用台肥5號複合肥料時,每公頃150公斤,在播種後30天施用。第二次追肥則在播種後50天前後。
(五) 灌溉與排水
小米之生育期間其灌水次數為1~3次,氣候乾燥時才予灌溉,幼苗期適度的乾旱有利於生長。小米進入拔節期前後及孕穗期至抽穗期需水量較大。乳熟期及成熟期若無適當降雨時則應實施灌溉,進入乳熟期及成熟期後若無適當降雨時亦需要灌溉,惟此時需水量不大。幼苗期遇豪雨積水會影響幼苗生長,開花期會影響其授粉而導致授粉不完全而形成空粒,乳熟期及成熟期常導致植株倒伏及引起病蟲害,應予以開溝排水。

■ 病、蟲、鳥害及其防範
(一) 病害:小米之主要病害有八種,包括真菌、細菌、病毒及線蟲引起者,其主要病徵及防治方法如下表。

病害名稱 病菌類別 主要病徵 防治方法
粟熱病 真菌 1. 為害葉片時,病斑橢圓形,中央為灰白色,邊緣為青褐色,嚴重時葉片呈黃褐色捲縮而枯死。
2. 為害莖節、稈、葉鞘時病斑呈橢圓形、黑褐色,嚴重時影響灌漿結實。
3. 穗頸感染時,病斑為褐色,由上向下蔓延,最後為灰黑色長橢圓形,全穗不結實,穗直立於田間。
4. 穀粒灌漿期受害時,穀粒上有病斑呈褐色,形成不飽滿或空粒、種子帶菌。
1. 54℃溫湯浸種或1%石灰水浸種。
2. 合理化施肥,減少氮肥施用。
3. 增加行株距,保持通風。
4. 注意田間衛生,移除病株。
露菌病 真菌 1. 幼苗出土生長到6~12公分時,病株葉面有淡黃綠色病斑出現,且變厚或扭曲而顯現黃白色條紋。
2. 罹病病株往往不能抽穗,即使抽穗亦常呈畸形或綠穗,故又名綠穗病。
以55℃溫湯浸種。
黑穗病 真菌 穗部受病菌為害後,種子形狀變大,成卵圓形,內部充滿黑褐色粉末為病菌的厚膜胞子。 1. 種植抗病品種。
2. 55℃溫湯浸種或福馬林、甲醛等藥劑浸種。
葉銹病 真菌 1. 葉片正反兩面及葉鞘、稈有很多的褐色夏孢子出現,病菌以冬孢子在病株殘體上越冬。
2. 藉雨水、昆蟲、風等媒介傳播。
3. 多雨、高溫、高濕及氮肥施用過多時易發病。
1. 種植抗病品種。
2. 合理施肥。
3. 11.8%護太芬水懸劑2,000倍或45.5%待普克利乳劑5,000倍,發病初期開始,每10天施藥一次。
褐條病 細菌 1. 從苗期開始感染,以苗高40~70公分時及抽穗時二個生育期最嚴重。
2. 病斑發生在葉鞘和葉片上,呈水浸似條紋狀,嚴重時葉鞘、葉片枯死。
3. 病原菌在土壤中,種子上和病株殘體上越冬,當種子萌芽後從幼芽鞘、傷口侵入。
種子用55℃溫湯處理10分鐘或用福馬林320倍液浸種半小時,再用清水浸2小時。
紅葉病 病毒 1. 由玉米蚜、麥二叉蚜、黍長管蚜、粟小緣椿象等害蟲傳播,以玉米蚜之傳播率最高。
2. 苗高約30公分以上時,病株開始顯現病徵,病株矮小,葉片、葉鞘和穗呈淺紅色,有不稔情形發生。
1. 防除媒介昆蟲。
2. 採用抗病或耐病品種。
3. 適度補充磷肥。
線蟲病 線蟲 1. 於開花前後才開始顯示症狀,受害植株的花初呈暗綠色,後漸變成黃褐色。
2. 不能開花、穎多張開、穗形瘦小,直立不垂等現象。
3. 經由種子、土壤、堆肥等傳染。
4. 播種後10天開始侵入胚根和幼芽,在開花末期密度最高,平均一穗蟲口可達12,000~20,000條。
5. 降雨次數多、雨季早、土壤質地粘者,發病較嚴重。
6. 孕穗期到灌漿期遇高溫、高濕時,線蟲侵染、繁殖有利。
1. 輪作。
2. 以56~57℃溫湯浸種10分鐘。

病害防治應依不同地區、不同種類而異,惟依田間實際發生程度,其防治原則如下:

  1. 輪作:宜有半年以上的休耕或輪作,白髮病菌可存活三年,是故小米田如有該病發生,擬再種植時,最好有三年以上的間隔期。
  2. 選用抗病或耐病品種:臺灣地區雖尚無品種病害檢定材料可供應用,但可就觀察中留用或洽取。
  3. 種子處理:通過種子處理如溫湯浸種、拌藥等程序可防除病原。
  4. 調節播種期:地溫較低時,種子出土時間延長,增加土壤中病原入侵機會,調整於溫度稍高時播種,可減少病害發生。
  5. 加強田間管理:藉中耕、除草、施肥、灌水等措施,可清除某些帶病植株,減少傳染源,又因良好的管理,培育健康植株可增加抗病或耐病能力。
  6. 藥劑防治:依據不同類別之病害施用藥劑防治,可收迅速、確實之效,唯適期、適藥、適量等原則是必需遵守的。

(二) 蟲害:依害蟲危害小米植株不同的部位,區分為地下害蟲、莖部害蟲及穗部害蟲,茲將其危害程度和防治方法分述如下表。

危害部位 害蟲名稱 危害情形 防治方法
地下害蟲 螻蛄 除囓食幼苗外,亦能在植溝內穿通隧道,使幼苗懸空枯死。 1. 種植前全園撒施5%陶斯松粒劑每公頃30公斤。
2. 製作毒餌誘殺之。
切根蟲 以幼蟲為害幼株根、莖部,植株發生枯心、枯死或倒伏,並造成缺株。 1. 撒施5%陶斯松粒劑每公頃30公斤,或3%加保扶粒劑每公頃50公斤。
2. 苗出土後3~5天,噴施22.5%陶斯松乳劑700倍。
莖部害蟲 粟灰螟 幼蟲在苗基部葉鞘蛀入莖內,5天後苗心葉即現枯萎,或蟲隻爬向葉尖,吐絲下垂,藉風力遷移其他株莖為害。蛀莖4天後開始從洞孔排出少量蟲糞和囓碎的殘屑,第一代一隻幼蟲可轉移為害3~4株幼苗。 噴施3.8%蘇力菌可濕性粉劑1000倍,或0.3%芬普尼粒劑,或10%(w/w)諾伐隆乳劑1500倍,害蟲發生時於心葉施藥一次。
玉米螟 為害小米外,尚為害玉米、高梁。各齡幼蟲為害其為害狀與粟灰螟相似,受害植株心易受風折斷或形成白穗,一般減產10%,甚至可達50~70%。
粟稈蠅 以幼蟲為害,輕者妨礙生長,重者枯死或枯穗。 1. 深耕。
2. 選擇抗蟲品種。
3. 使用黃色黏紙防治成蟲。
4. 噴施22.5%陶斯松乳劑稀釋750倍。
粟夜盜蟲 囓食下葉脈並咬斷穗部,把嫩葉、莖吃掉,一、二齡幼蟲藏在心葉、葉鞘、穗軸等處晝夜取食。325三齡以後白天潛藏,夜間出來為害,五至六齡為暴食階段,為害最嚴重。 1. 廢園或採收後翻犁及灌水。
2. 燈光誘殺。
3. 幼蟲期噴施3.8%蘇力菌可濕性粉劑1000倍,或0.3%芬普尼粒劑 ,或10%(w/w)諾伐隆乳劑1500倍,害蟲發生時於心葉施藥一次。
玉米潛葉金花蟲 為東部發生之新害蟲,春作較嚴重,除小米外尚為害玉米及禾本科雜草。幼蟲潛入葉內咬食葉肉造成白色條斑,以致枯死,成蟲食痕為點狀。嚴重時造成30%以上之減產。 3%加保扶粒劑施於玉米心部或噴施40.64%加保扶水懸劑800倍液。
粟小緣椿象 除小米外還為害高粱等作物,吸食小米穗部造成秕粒,同時傳播小米紅葉病。 噴施24%納乃得溶液1000倍液或40.64%加保扶水懸劑800倍液。
玉米蚜 成蟲及若蟲群居心葉之葉背吸食汁液阻礙生長,並傳播紅葉病。
穗部害蟲 粟穗螟 幼蟲在小米穗上吐絲結網,收穫後隨榖進倉,在倉庫內繼續為害。 仿玉米潛葉金花蟲之藥劑防治之。

(三) 鳥害:小米之鳥害猶如水稻,實為最棘手的問題,尤其在乳熟期至成熟期採收前最為嚴重。又野生動物保護法令實施之後,若干防鳥措施又可能觸法。有關鳥害防範問題,除毒殺方式絕不可採用外,可由下列數種方式衡酌運用。

方式 作法 優缺點
草 人 以稻草、小米稈、茅草配合竹竿、舊衣帽製作草人豎立於田間。 成本低、環保、初期有效、長期則效果降低。
鳥 網 依不同方位、間距搭設鳥網。 需投施購網及搭設成本,效果中等,且可持續應用。
鈴 鐺 採用鐵、鋁空罐、穿洞拉引後,依串搭設於田間,除靠風力吹拂外,需藉人力搖動,造成聲響以達到遏阻效果。 省錢、環保、效果良好,惟需人工配合。
鞭 炮 購置較大鞭炮配合線香,置於田間點燃後定時發出聲響。 需耗費成本,尚具效果,惟遇天雨即不能運作。
防鳥彩帶
(天羅彩帶)
田間每隔10~15公尺釘椿單條,每公頃約20卷左右,彩帶正反面帶有反光面之紫紅色及鋁箔色,在田間彩帶隨風搖曳,會產生音鳴及經由光線照射,非常耀眼。 仍需成本,惟效果尚佳。
音爆驅鳥器
(雷公炮)
由全自動液化瓦斯加壓產生爆炸聲,音量調整自80至120分貝間,爆炸時間每隔15~20分鐘一次,操作簡單、安全性高。一組有效距離約1公頃~2公頃。 成本較高、效果良好,恐遭竊。唯若設置近於社區,易遭以噪音污染檢舉,值得考慮。

■ 收穫
適期收穫是小米豐產的最後環節。收穫過晚莖稈及穗碼乾脆易折,並容易落粒;如遇到陰雨穗部發黴,則影響產量品質。一般於穗變黃下垂,且緊密而莖葉尚未枯萎時,為收穫適期,此時品質最佳。

■ 加工
小米經清理、脫殼、粟糙分離、碾米等工序製成小米的工業生產過程稱為加工,其流程如下圖。

小米加工流程小米成熟期

■ 品質分級
臺灣地區之小米目前尚未訂定分級,茲參考中國之分級標準依品質區分價位用。根據加工精度、純糧率、雜質、碎米、水分等項目分為三個等級,詳如下表。

小米的質量標準(仿程覺民1991)
等級 加工精度 最低標準 最高限度 碎米(%) 水分(%) 氣味 / 口味 / 色澤
純度(%) 雜質(%)
總重 礦物質 穀粒
1 以標準樣品對照檢驗 95 1.0 0.06 0.5 6 13 正常
2 93 1.5 0.08 0.7 6 13 正常
3 91 2.0 0.10 1.0 6 13 正常